陈云岗官方网站
http://chenyungang.diaosu.cn
陈云岗首页>文章>正文

公共艺术在中国现状刍议

更新时间:2024-04-19 07:37:39 作者:陈云岗

公共艺术在中国现状刍议

陈云岗

 

一、关于“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的称谓,但属于公共艺术的内容则是自古即有的。无论中外历史上的城市乃至村镇,建筑的格局与街衢的节奏、房屋轮廓的高低起伏以及各种设施的装饰等等,无不曾存在着大量的公共艺术性质的设置。

公共艺术的存在前提是“公共性”,而公共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氛围中,是有着不同的内含和所指的。所以“公共性”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

谈论公共性不能够脱离开具体的政治、社会条件基础,不能脱离开一个国家、一种政治制度所能意识到并且能够做到的,对于公众所具有的公共期望诉求的表达程度的具体体现,也不能脱离开这个社会、这个制度所愿意给予民众诉求予以答复的宽容度的范围。

在中外的古代社会中,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是与其社会政治的文明程度、民主程度相一致地被利用与被整合后而予以真实地表达着的。没有发展到超越其时代所能够容忍或所泛滥到失控的地步。当然,从历史的眼光看,在这根链条中,每一节的“节点”之间依然具有着进步的色彩。

与公共性相对应的是非公共性,而非公共性事物的共同特征即是它的专属性与为少数人所支配所享用的活动范围。它的另一特征即是最大限度地消解公共性诉求所带来的普遍性、通俗性,以及普适性。西方历史上各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宫违大禁,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历朝的帝王皇宫,私家花园以及陵寝苑囿,小致百姓居室等等,皆非具有公共性的性质。

公共艺术中的“艺术”是此概念中的核心,落脚点,以及终端。它不应是指公共艺术中所涵盖范围内的其他东西,也不是一个笼统的公共艺术概念的无所指称的泛化的表述。它就是或就应是指那些以欣赏性为主,以功能性为辅的,具有普惠性的造型艺术,无论这个造型是独立存在的还是被溶入了整体的环境中,或是包括在建筑及其一切附属物的氛围之中的,但只有具有艺术的本质属性的那个东西,才具有被称为公共艺术的资格。所以,我们不能将建筑本身称为是公共艺术,也不能将草坪、灯具、道路、垃圾箱等等称为公共艺术,它们至多是营造一种公共艺术氛围的因素或是背景材料。如果抛开艺术的属性,那我们只能叫它公共环境、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公共汽车、公共厕所……而不能叫它为公共艺术。

二、中国公共艺术的中国特色

公共艺术的理念在中国实施的状态是伴随着时尚风潮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着中国的特色。那就是高学历或是建筑学学历的官员,加一知半解的对艺术的冲动,加自己的或是上级的长官意志,再加上参与的艺术家自身所具备的素养所能够作出的相对的解读等等,共同派生出的一个溶杂各种因素的混合体。

在中国的当代,公共艺术虽然是以大兴土木为表征的大规模的项目形式出现的。但其纯粹性离公共艺术的原则似乎存在着距离,甚至某些方面尚不及那些没有出现公共艺术概念的时代所能达到的地步。例如中国的古代,常常在自然的山水、驿道、村落等环境中建有亭台楼阁等建筑。它们并非是供人使用的,也并非是所谓公共艺术本身,但却在构成地理文化景观的意义上,具有着公共艺术的功能与作用。这些亭台楼阁的设置在营造地望特征上起着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又如明代末年造园学家计成在《园冶》中所阐述的系列观点,涵盖了中国园林艺术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到的诸多的空间美学思想都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在今天号称已在进行的公共艺术的热潮中也不曾被意识到与做到,再简言之,从建筑环境角度,从空间美学角度、中外历史上的古代时期是延续着“艺术”的脉络进行的,而今天不是,今天更多的是房子、房子、房子。

在古代,房子与环境有着比今天更密切的关系,在这关系中凸显着“公共艺术”的各种要素,它们具有着分割恰当的空间、控制恰当的尺度,施加恰当的装饰,体现恰当的理念的特征,总之,遵循着一种理智的秩序。但在今天,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城市已将历史留下的和谐的空间关系与形象特征改变得面目全非,历史的遗迹几乎荡然无存!

这是一个丧失法则的时代所留下的历史灾难。疯狂的大拆大建,恨不得将每一寸土地都用房子填充空间的愚昧开发,早已将各地优秀建设历史的光荣遗产丢失殆尽。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公共艺术显得异常苍白与可怜。

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只能是一个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乞讨者,它只能靠着手持一些国外公共艺术作品图片的建筑师、雕塑家、园林设计者去游说某些自诩能够接受新观念的官员们去施舍一些地方,或者是某一处空地,或是某处广场草坪,或是某各街角河边,力求不缺失某些专业特色,又能体现长官意志,又多少有些听起来、看起来新颖的理念,然后进行一些有限度的试验。

三、公共艺术应具有的品格

公共艺术应该是对某种已经做出的事实的统称或是描述,而不是单指某一个具体的门类或是专业。将其视为专业,会窄化其作为具有综合性、但必以审美为首要目的的艺术的核心地位。

公共艺术必须是艺术,但绝非仅指是雕塑艺术。它的构成中应包括建筑、环境景观等因素,但最终要落脚在造型物上。这个造型物的核心价值所体现的是审美而不是其他功能。

于是,我们对公共艺术有以下期待。

公共艺术应当是对环境营造规划学科全面的更高一级的再认识。它不仅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更要凸显其综合艺术性的特征。

其二,公共艺术是具有公共属性、能够满足现代人审美诉求的各种设置设施相互构成的结果。公共艺术的特质即是大众、包容、兼顾、最大限度惠及民众等精神的体现,但这些特质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具体的物件共同构成的。在此构成中,各自的局部都必须服从着公共艺术的普遍规律与总体要求,才能彰显出某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其三,公共艺术是进行文化暗示或施加文化影响的物质手段,同时也是具有独立品质的视觉形态。公共艺术方案的施行,也是施行者所对物质进行支配愿望与支配手段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所以,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是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人对物质支配能力的反映。

四、公共艺术教育方兴未艾

目前中国的艺术院校中,单独开设此课的并不多见。但是公共艺术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由于公共艺术不仅具有前沿性,在将其纳入教育层面,还存在着使其怎样具备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所应具有的可操作性,可进行持续学习的连贯性,由浅入深的递进性等等的系统化问题。目前,公共艺术的研讨与施行大多停留在学术研究与个案实验的阶段,况且其学理性的研究与概念内含的界定也仍处在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状态之中。如何使其走入课堂,成为艺术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门课程,必然要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以及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诸方面,围绕着公共艺术所能够、所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认真的规划及设计,要突出建立以公共艺术概念为核心的主干课程结构,同时也要谨慎地梳理、选择、搭建起与其相互交叉的辅助性课程网络,只有认真地做好科学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规划,公共艺术教育才能够真正成为事实,才能使这一新兴学科成为现当代艺术教育的一门课程。

当前,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也的确是到了需要设立这门课程的时候了。我们以往已奉行多年的分科教育中,如雕塑、建筑学、环境艺术、园林学、规划学等等,哪一科目都难以涵盖或是取代我们今天所说的公共艺术中的全部内容。但要建立这门课程,应首先从理论定位与实践定性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尤其是在实践性技能方面,究竟要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技能学习的切入点或延续性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并要在学科分类中找准对应点,使其能够顺理成章地纳入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学科系列之中。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