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岗官方网站
http://chenyungang.diaosu.cn
陈云岗首页>文章>正文

城雕与城市文化

更新时间:2024-04-29 05:06:28 作者:陈云岗
我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城雕传统的国家,是一个城雕发展比较幼稚的中家。这是事实!所以中国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有缺陷的国家,这也是事实。

真正意义上的城雕历史在中国大约只有百年左右。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里,中国虽有漫长的城市建设历史,但却从未将城市雕塑的发展与规划纳入城建纲要之中。这就使得中国的古人们在漫长的进程中或缺了对城雕艺术能够欣赏与创造的历史积淀。这相对于古希腊、古罗马人来说是中国人骨子里需要补课的内容。

当然,中国的古代城市规划自有着一套独立的风格特征与功能原则及审美规范。如著名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租右社,面朝后市”的建城理论,左右了中国数千年的城建历史。在这种经纬均布、方正对称的城市格局中,一切都是围绕着“面朝后市”的城市心脏权力机关的所在而布局的。而正是这些地方恰恰成为普通百姓的禁地,这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公共性广场、剧院、音乐厅等是天壤之别的城市空间。在中国的城市中,这样的场所是从未有过所谓的城雕的。这是中国人的尴尬!但是也应看到,尽管中国城市没有城雕的传统,但在分割城市空间、功能区划、城市轮廓把握以及具体的建筑风格与技巧等方面,的确创造出了许多讫立于世的不朽之作!如土木材质的运用,斗拱结构的创造,门、牌坊、望柱、塔、楼、台、阁、榭、亭等的运用,同样起到了使城市空间被分别定性,对空间予以划分的作用。并且这些不同的建筑物中深含着中国古代营造大师们与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理念高度契合的智慧与追求。

时代到了今日的中国,城雕早已成为当下城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自上世纪初的个别纪念像被引入中国城市至今,几起几落,跨越百年,尤其至上世纪末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的城雕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至今日,上至大中城市,下至一般县城,几乎找不出一座没有城雕的城域了!这很难说是一种值得乐观的现象。

这倒不是因为城雕被严重泛化的问题,而是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还有没有一种叫做城市文化的东西?事实上,中国不同地域的城市性格与文化特征已消失得几无差别了。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先生即浩叹警醒:“欧美建筑……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呢?……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的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及至滑稽的局面。”并且非常具体地慨道:“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不合中国的身份”。“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事实似乎被梁先生不幸而言中。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已消失了文化特色的城市正在迅速地建设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从事城雕的建设,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严肃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城市的传统因素。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历史传统。而在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厚的人文历史与典故。即便是一座崭新的城市,在它的脚下也自然地浸染过历史先民们的血汗,也一定流传着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的历史故事,抑或其本身也许正是一片著名战役的古战场。那么其历史传统的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背景的因素应该看作是未来城雕创意中的规定性因素,其次,原有的城市风格与形象外观也应是城雕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当然问题不仅如此,它或许还涉及到一座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一座城市居民们的休闲、聊天、购物、交流、交通、语言、服装等诸多生存境况的方式,他们都有着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特色。这对于我们来说却都应是需要考虑的规定性。只有充分把握这诸多的关于一座城市的历史因素,我们才能够对某地的城雕创作有一个历史的定位。  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太多千篇一律的、放到任何一地均可、并且看不出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城雕被大量建设。更有甚者,有的地方长官或城雕设计者去了国外或某地,看到了某件作品不错,根本不明白人家之所以如此的道理,便向雕塑家说,在某某地有一某某样子的东西,我们也准备搞一座那样的,请吧!不仅是城雕,更严重的可能在中国的城建领域。君不见,某大都市有一座大楼或高塔,几年后或更短时间内便各地都有了类似的大楼和高塔。例如青岛有了红色的《五月的风》,在宁夏的一个小县城的十路上,居然也有一座孙子辈的小《五月的风》。这便是中国某些地方的城雕事业的现状!而上海的电视塔《东方明珠》自建成后,不也是在全国各地很快就有了儿子辈、孙子辈的小“东方明珠”了吗?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建筑被缩小、改装、改造后被建筑在各地,真正形成了一张图纸盖遍全国的局面,令人啼笑皆非!

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导致了中国城建事业的盲目发展,也必然误导了城雕事业的良性进行。其根本问题是我们中国人有着太浓的更新情结,“拆旧换新”似乎是大多数城建决策者的基本思路,上至官员,下至百姓,莫不如此!老房子、老街道、老院子、老城墙等等,几乎一个命运:拆!其不知,拆掉一座古物便是抹去一段历史,我们还有多少历史没有被拆掉呢?难道今后的中国仅存在于文字的描述中吗?

除此之外,地域因素也是城雕建设中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可设想,城雕创作中不考虑某地城市文化中的地域因素,就可产生优秀的作品。而地域因素恰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莫不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有何种情形的地理地貌,便有何种符合该地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城市建筑。尤其是在历史过程的作用下,古今中外的城市面貌真是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它们正是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在后人的观念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客观地说:无论怎样看待城雕的重要性,它毕竟是靠着城市环境的这个大舞台提供的空间来施展作为的。那么既定的城市空间和结构格局又对雕塑家形成了再一次的规定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那么,我们在处理城雕创作与城市文化之关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就十分清楚了。首先,对某地的城市文化的定性需从上述的两个方面予以考虑,一个是它的历史传统因素;一个是它的地域因素。准确把握之,方能够有的放矢,能够在城雕的方案设计中高度概括出该地最具特点最具人文精神的造型来。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地域特色对当地人们审美心理的巨大影响。地处南北不同城市中的人们对待造型美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北方环境的广漠与南方环境的纤弱密集对人们审美心理的形成是大不相同的。但是这些因素目前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城雕创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雕事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表明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可喜局面,也表明了当前各级政府官员在发展城市建设方面,对新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如何借鉴国外解决城市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系,如何使中国的城雕建设能够与原有城市文化之间保持有机互存、相映生辉的良性关系,是对当今城市发展的决策人与城雕设计者的历史考验。

我们可喜地看到,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者们正在科学地决策,正在按照艺术规律办事。他们正在将艺术的决策权交给艺术家,尽管在公元前五百年的古希腊时代,国王已将城市建设的设计权交给了雕塑家,但在中国,尽管还未能如此,但城雕也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可喜的时尚。

这是令人欣慰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