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岗官方网站
http://chenyungang.diaosu.cn
陈云岗首页>文章>正文

关于收集、收藏、整理研究中国现代

更新时间:2025-01-25 08:42:05 作者:陈云岗

关于收集、收藏、整理研究中国现代

——雕塑艺术家作品的个人呼吁

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端,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当时随着西学东渐的国局之变,随着中国清末时期的国门渐开,随着中国现代史上首批留美少年的负笈求学,以及归国后所携回的一代新风乍起,身抱艺术之志而远涉欧美的学子也渐次加入意欲振兴中国艺术事业的行列。先后有大批人员求学于西洋雕塑学科。时至二十世纪前叶,他们将所学之技,已在国势衰微、战局混乱中,尽其所能地或为政治领袖,或为民族俊杰,或为普通大众等,塑造出了与中华原有传统手法相异的雕像。

其新人新风的意义在于:首先使百年前的国人大众看到了以“西洋派”而塑造当代人形象的现实状貌。培植了时为崭新的雕塑艺术之审美心理,及了解、接受并认可了“新派”雕塑艺术为现实时局记功鼓舞民气的巨大作用(如各地为“国父”孙中山的塑像)。其次,引导了大批后来者立志以改造国故、振兴雕塑事业为己任的理想目标。他们身植本土文化根基,又吸纳欧美文化传统,终以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与精湛的雕塑技艺,先后返国,或投身于教育、或投身于抗战、或投身于建设、或投身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考察与整理研究等,开辟出了新天地。再者乃是由于长达近百年数代学人艺术家的不懈努力,通过吸收、消化、取舍、融合等自然磨合,逐步完善、建立起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雕塑教育的完备学科,并以此为点,培养造就出了大批的雕塑人才。而这些人才又通过不断地远赴域外,吸收、学习了欧美雕塑体系之外的新的风格技法,再使中国雕塑队伍的总体学术视野更上层面,从而使中国雕塑的教育体系与创作局面建构起了覆盖全国的均衡态势。

五十年代的十年间,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一个光辉亮点。在以北京十大建筑为代表的国家工程中,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的老中青雕塑家们获得了当时最大规模的雕塑创作机遇。当然也产生出了至今也是既有时代烙印又有西洋学科影响,同时又尽可能具有民族传统因素的作品。

六十年代末,来自全国的雕塑创作高潮再起。关注时事政治,表现革命传统,手法写实同时又更加自觉与纯熟地吸收民族民间雕刻的手法成为当时雕塑艺术局面的代表性特征。

文革期间,雕塑教学队伍虽未有实质性扩大,但上世纪前叶及五十年代以来的雕塑家却仍在艰难生存之中,进行着些微的创作。但从世纪初走来的雕塑前辈们此时或相继故去或已垂垂老矣!由于战乱的颠沛,由于居所的逼仄与动荡,由于各类、各种运动,他们大量的作品或创作小稿在迁徙中或已损毁,或已丢失,况大多是石膏质地,加之传留于儿孙后人,许多作品已不知所终。

它们的流失是中国现代艺术史实的缺失,是中国现代艺术史料的缺失,是为中国新文化建设中数代人聪明才智的缺失,也是中国文化史的缺失,更是身为雕塑事业后来者的我们的责任的缺失。故此,我们的雕塑界、雕塑的晚学之辈,乃至高等学府、文化机构以及曾经受惠于他们作品营养的后来的雕塑工作者们,是到了应该为他们的遗作(包括他们的作品图像、文献资料,或随手拈来的寸尺小稿)建立档案以及最后归宿之地的场所的时候了。

诚然,中国的前辈雕塑家们由于国情现状的制约,鲜有达到欧美雕塑家们的丰厚条件或巨大数量,但他们的确是我们曾经真实的历史存在。毕加索、德加、马蒂斯诸西方大师虽不以雕塑名世,但今世却将他们留下的任何盈尺小稿的戏泥之作,已推崇为了传世名作,导致了今天的国人更多地人连上述三位画家都冠以了“雕塑家”的名头,而我们国土上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雕塑先学们却鲜为人知,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历史的荒唐!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引进西学而改造民族传统遗风的雕塑前辈中,自二十世纪初至整个二十世纪的百年间,他们因生命的先后凋谢而逐渐被遗忘。这种状况至今仍在延续。据最新版《中国美术大辞典》;自十九世纪末出洋学习雕塑至二十世纪末已故的被载入小传的雕塑家仅有43人,况有一半人数左右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已故去,他们的名字已为多数青年人所不知;而事实上,即便是建国后先后故去的雕塑家们,他们的作品如今安在?

笔者以为,应组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馆并成立相关的雕塑艺术研究机构,要尽快从这些雕塑家们的后人手中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作品,要动员他们的后人将遗存的雕塑小稿、草图、艺术札记,或创作作品的变体稿、出版物、著作或相关工具用品捐献出来,以实物、文献的方式来证明我们一段渐被遗忘的历史。

我们可以设想,这首先需要一块场地,需要一座具有相当空间的建筑;要有能够使这些作品得到较好的陈列保管与研究的条件;要有足够的室外空间以置放较大型的作品,要将所有的易碎性材料的作品全部变为永久性材料……,这虽然并不能很快实现,但可以立即着手进行。

健在的雕塑家们,年过70者,再过20年便已渐近人生终点,现在我们有一份活跃着的和因病而不甚活跃着的雕塑家们的名单吗?我们是否需要为他们留下一些活动影像资料呢?我们又何妨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艺术经历、经验体会、艺术看法呢?对于他们留下100个小时的活动资料也不为多!王子云先生96岁故去,滑田友先生86岁故去,他们有吗?王朝闻先生有吗?曾竹韶先生有吗?王临乙先生有吗?王合内先生有吗?刘开渠先生有吗?有的,我们要珍视;健在的但是没有的,我们应该赶紧去做,去跟踪他们的身影、讲话、访谈以及活动。

于是,我呼吁:有能力有条件者的雕塑家们为历史资料计,请立即记录自己的任何有价值的活动资料;没有条件与能力的,现在尚属拟议中的未来机构应该有计划地去安排人去做。不仅要拍资料,更要将自己的作品资料、创作小稿、变化草图、艺术手记、尺牍小品统统整理、编号、铸铜,做好捐赠的准备。

对于已故去的雕塑家的遗作,要倡议全国的雕塑家们捐款为这些先师们的作品铸铜,以作永久的留存。何不可以艺术铸造的方式而使之永存呢?

总之,建立机构与进行搜集研究中国百年来雕塑家的作品及艺术成就,是当今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应有部分之一,其功莫之大也!愿有识之士共促之。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