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岗官方网站
http://chenyungang.diaosu.cn
陈云岗首页>文章>正文

论城市雕塑规划的文化依据

更新时间:2025-01-25 04:08:22 作者:陈云岗

论城市雕塑规划的文化依据

 

 

陈云岗

 

 

城市雕塑在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它是特指存在于城市之中的雕塑样式。这种样式不同于存在于陈列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独立的主题性公园中的各类样式。

城市雕塑(且不论其称谓是否严谨、全面),顾名思义,必是雕塑与城市结合的产物。城市的建设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同样在城市中兴建的雕塑也是需要进行规划的。

人类对城市的规划,自始至终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的。例如政治的、经济的因素,安全的与方便的因素,行政的与商贸的因素等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创造出了无数的、灿烂的城邦文化。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国家的建立留下了大量相应的文化遗迹。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时代的每一座城市都留下了标志着该城反映在建筑风格、审美追求与规划美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历代都城建筑中,也同样反映着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在对待“国”与“都”中所积淀下的文化基因。例如先秦时代的雍城,周镐京,秦咸阳城、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以及魏晋时期的都城,隋唐长安城等等,都一脉相承地以方正、对称、街衢纵横,里坊棋布的格局而建立,同时必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结构为其基本构架,此种样式乃至延续至帝王的陵寝合围式的建筑之中。

中西方数千年的城建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其基本形态一直延续至半个世纪前,但时至今日,中国的城市形态遗产已荡然无存。

在当下之中国,没有一座历史上曾经做过国都的城市能够完整地保留下它曾经辉煌而完整的形象。中国汉唐时代的故址也好,明清时代的国都故城也好,都已湮灭在或是战争的、天灾的、人祸的等等原因中而消失。

那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只能说,我们留下了无数座画在书本里的古城图像以及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

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城市雕塑的遗产,是我们今天谈论未来城市雕塑规划的前提。我们曾留下过哪些类型、性质的文化,是我们今天思考城市雕塑规划的依据。

 

一、    历史的依据

 

城市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雕塑的规划与建设也首先会面临因不同的城市区域历史而产生的不同的历史依据问题。

中国的城市历史较之西方城市历史来说有其较为特殊的不足之处,即城市更迭迅速,风貌存留时间短暂,建筑及街道变动巨大。尽管中国有众多城市历史悠久且在历史进程中一度无比辉煌,但一遇天灾人祸或兵火战争,便迅速化为灰烬。如秦咸阳城、阿房宫、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等。但是无数次的毁灭与重建也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奇特现象。中国人极善于在废墟上重建新城,或是改造扩建。例如当今许多中国的著名城市一直都是多次与数十次地重建于原址之上的。这种持续性往往达数千年之久。

于是,中国的城市便各自有了自己的不同于其它城市的历史。它们作为一个记忆或是一个符号,往往会顽强地体现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汉阙唐宫人字拱,会出现在今天西安的建筑中,柬埔寨的寺庙建筑样式会出现在今天的头饰上。

历史叠压的惯性往往持续累加为一种巨大的存在,如十三朝国都的西安,九朝国都的洛阳,六朝国都的南京,以及许多做过短暂的局部政权国都的城市,都在当今中国城市化急剧扩张中被再次提起,或是被再次送上文化叠压的舞台。它们本身即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资源,而今天恰好需要利用。尽管许多地方是破坏性的利用。

但历史的舞台是无法搬移的。这笔资源在今天的城市规划与雕塑规划中潜在的决定性因素极大。例如,任何一座古城中遗留下的城市中轴线的延续,任何一座古城中历经千百年使用的城门名称与街道名称,甚至里坊名称等等,都在延用至今。这些名称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道德教化意义等,早已代代相传地根植于今日的世代祖居此地的居民们的心中。它们构成了今天城市与城市雕塑建设中不可漠视的存在。同时也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历史的悠久与时长,决定着其城市遗产的规模大小与城市在历史中的影响的深广度。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具有着不同的历史地位与形象特征,尽管这种显性的特征早已灰飞湮灭,但大量的历史遗物中所透射出的文化魅力,却仍在塑造着今日城市的未来。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留给我们的这笔遗产,在城市雕塑规划中,依据城市历史的格局所处历史中的地位,秉持城市所具有的精神风骨,精心策划出能够与历史轨迹相接洽的融合点,并且展示出一座城市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应该是我们进行城雕规划的依据之一。

 

二、地理环境的依据

 

城市雕塑规划最为坚实的依据,必是依托于具体的地理环境的条件而体现的。

地理环境之于古今中外任何一座城市而言,能够使城市安全、方便、可持续发展,是最为基本的考量。中国曾有过无数次的城市迁徙与扩建改造的记录,原因只有一个,寻找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地理环境是决定其发展规模与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从城市雕塑角度看,则是决定与环境、自然、建筑密度、城市色彩相关联的因素。充分考虑大环境(城市位置与布局构架)与小环境(城市雕塑分点布局)的相互关系是城雕规划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城市雕塑在中国是一个将各类型与城市空间环境相关的雕塑给予集合式的统称名词。所以,中国当代城雕的概念下,内容庞杂,样式众多。举凡如纪念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纪念地等等纪念性的构筑体,人物群像,象征物等等,以及广场、街心花园、草坪绿地,再如主题性的某条街、某条路,某条海岸线,某道山谷等等,都被“城市雕塑”以概之。如此,便将环境依据所涉及的城雕规划问题变得极为个案化与复杂化。

根据近年我国城雕建设实际景况,大致可将其环境特征分列如下。

平原城市环境

平原城市环境的特点即是城中只有高层建筑为其视野制高度。而此类城市大多呈向周边发散式扩张之态势,故城市空间的分割主体即是由建筑物与具有节奏感的空隙共同所构成。

平原城市大多有新城、旧城两大区域之分。旧城拥挤而新城开阔,故进行城雕规划时必然会区别对待。老城虽然局促但配套成熟,环境紧凑且市井色彩浓郁,所以赏心悦目式园林小品更加适宜。但是中国的所有城市中的各类开发区或新城区则空旷辽阔,其空间剪影往往疏朗无碍,建筑物、大型城雕、雕塑园区等等则是其空间艺术化人文化的共同支撑。

山城环境。

山城环境的特点即是山水兼具、错落有致,城市空间天然地具有多元性与丰富性。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地形高程的落差与建筑物的聚散,将使空间的视觉焦点具有跳跃式的多重性。此间的城市雕塑也将由此获得更为多样化的存在空间。而环境的丰富性也往往会促使雕塑家设计出更加与环境相融合的作品。

山城环境中惟有雕塑艺术或是具有雕塑感的构筑体,在自然与建筑之间具有调节空间艺术美感的作用。其体量、纵横方向、材质以及与大、小环境相匹配的造型构图,都是需要依据城市自然条件而加以通盘考虑的问题。

滨水城市环境

中国乃多大江大河、漫长海岸线之国度,沿水之滨城市众多。而依照中国古代堪术之主张,举凡能有山环水抱之地,大多是安邦立国之吉地。滨水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即是水面的浩荡与平缓,为城市密度的分布带来天然的隔离与区分,并且使城市具备了特有的灵性。而水面、河流、海岸所形成的贯通性以及辽阔性空间也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享受。

故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对水岸线的经营尤为关注。滨水城市的城雕规划中首要考量的是城市与水(江、河、湖、海)的和谐关系。并且要充分考虑到滨水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对人们性格的塑造因素。如在曾经的“八水绕长安”的汉唐时期的长安,方便的水路运输,以及葱郁的植被,是如何地培育了它曾经有过的繁华与大气。汉唐时期,长安城雄踞关中,南有秦岭数条水系形成多道河流,连同渭水、泾水等环绕左右,使得长安城不仅气候宜人,且山光水色,楼宇、宫殿、街区、道路、商铺等建筑规划方正大气,使城市既有平原城市的开阔大气,又有秦岭山影近在咫尺的丰富影像。大江大河以及海洋湖泊所具有的物理性质,长期以来陶冶了沿水而居的世代居民们的融通渺远的胸怀眼光,同时也形成特有的地理环境风貌。如我国南方的吊脚楼建筑等,即是独特的人文景观。据此,今天的城市雕塑规划在进一步延展和发掘沿水城市景观带的打造活动中,更应突显其自然环境所具有的天然魅力。

综上所述,城雕规划中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自然因素,也是一项内涵富蕴的人文因素。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积淀着因为环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在我国各地的方志文献中,都或多或少地记载着对当地城市发展的独特特色的高度概括或精采描述。例如不胜枚举的八景、十景之谓,即是对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的具体概括。

 

三、城市功能的依据

 

城市本身是具有着多方面的功能设置的,但扩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同的城市则也是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的。例如国都与边疆城市的区别,以政治中心为主的城市与以商贸为主的城市的区别,交通枢纽城市与不同类型产业城市的区别等等,都大有不同。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日,各层级的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功能性定位,例如能源型城市,制造业生产型城市,高科技型城市,旅游观光业型城市,以及诸如此类者,并且在许多城市中,则也会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以作为集中的发展模块,如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大学城等等。

如此看来,人类的城市从古至今就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而时至今日,这种定位的丰富性更显多样与明晰。这便为我们进行城市雕塑的规划找到了切入点之一。而雕塑艺术本身的造型性特征——形象地、象征地表白并述说着由造型本身所透射出的话语意义,更便于与城市功能诉求或是功能“宣传”找到契合点。

城市的功能与一座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功能,都是我们从事城雕规划首要考虑的依据因素。大致分列如下。

政治行政功能区。

此类区域多以政府行政中心为区划主体。其特征是公务中枢所具有的行政色彩,其空间特征代表着权力机构的阔大、严肃、空旷与秩序。行政功能区的雕塑规划首先应体现行政主体者的施政理念以及与行政区位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它们不应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选,而应是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座桥粱。

商务金融功能区

今日的商务金融功能区早已不是往日商铺钱庄林立的市井街景,但其性质则无实质改变。此类建筑几乎清一色现代写字楼模式,楼间杳无人迹,多呈几何形绿地,硬铺装相隔,处处显现出现代气息。信息交换、金融运作,以及能象征与此相关旨意的造型艺术者,当是城雕规划之首选。

历史遗迹保护性利用功能区

历史遗迹在中国各地城市中多有存在,尤以曾作过大小王朝国都的城市更为遗存丰厚,古风卓然。例如陕西的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浙江杭州、以及北京市等等。但近数十年来的城市扩建,毁灭了不少的古城遗迹。这基本是由所谓“保护性利用开发”的规划定位所导致的。事实上,当城市建设狂澜到来之时,中国的规划决策者们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未做好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当意识到文明古迹的不可再生性时,已显得为时已晚。例如西安即是一座有墙无城的古城。而北京则是一座既无城又无墙的所谓历史悠久的古城。“保护”与“利用”本身是矛盾的,尤其是对待古迹问题上,具有不可调和性。保护就是保护。决不能以大兴土木的重建、再建来“保护”掩盖、包裹真正的古迹。

但是在与真正的古迹有着安全间隔的地带里开辟“利用”区似乎是可行的,这些地点也往往在时风笼罩下,大数量地进行城雕建设,一般的通则是与古迹存在时期相关内容的市井内容。

经发、高新功能区

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以及某某产业园区等等是当今众多城市中的必有设置,此类区域楼宇新异,空间疏密不均,甚至轮廓凌乱。城雕建设的适用模板,多以景观类公共艺术,具有实用性功能的造型物体,以及象征着什么“腾飞”、“吉祥”、“超越”等抽象造型为主,但将当地籍贯的科技人才或是两院院士群像罗列其中,也多是科技园区的基本选项。

综合性休闲广场功能区

综合性休闲广场在中国大小城市中广泛兴建,多以各类雕塑配置其中。其基本模式是在广场中央区或主要入口区树立能够反映当地地域特色的所谓“主雕”,然后再配以当地历史名人或当地风俗性的市井雕塑。以此拉近广场与市民的交流关系。但在城雕规划中,强调教化意义还是主导性思路,而真正具有休闲放松式的作品尚属少见。

主题性与多元性文化交流性功能区

主题大道、主题公园、有主题性或无主题性多元类型景观带,也是当前中国城雕规划与实践中的重要产物。例如已颇具规模的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北京与延庆国际雕塑公园、福州国际雕塑公园等等。

主题性雕塑公园的特点是有主题但极为宽泛。其规划模式是开辟专门场地,以长久性公园方式长期陈列。使所征集之作品成为永久性的城市遗产。上述诸园皆具此特点。

主题性雕塑公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艺术平台,也是营造当地艺术景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长春、北京等地的雕塑公园皆以具有开放的国际性为其特色,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传统、不同造型经验下的雕塑作品集中呈现,并且使其具有永恒性价值的主题能够获得充分体现并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

但是目前中国雕塑公园的模式尚不够多样,途径也较单一。对于“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尚未涉及到更深更广、更具有独特性的层面。尤其关于历史的、文化的、历史事件的、人类关于环保的、反思战争的,以及更有特色的著名雕塑家的个人雕塑园等等,都甚少出现甚至没有。

 

四、城市居民的心理依据

 

中国地缘复杂,幅员辽阔。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东西南北数千公里之遥的城市之间也各具明显的地域差别。尤其是城市居民的心理定式、欣赏习惯、人情风物等也大为有异。而兴建雕塑的时潮却是席卷全国。在此态势下,如何根据当地城市居民的心理状况,进行城雕规划也同样是我们面对的课题之一。

城市居民的心理决定着城市的情调。在中国,不乏有休闲与安逸的城市、热闹与喧嚣的城市、注重夜生活的城市,注重秩序与条理的城市等等。追求不同,理念不同,风情自有别。风物习俗自然也代代相因地塑造着城市的未来人。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的点滴之中,一座城市居民的心理也同样会建立起一种较为趋同的集体无意识。他们会共同接受或共同排斥某种事物,也可能共同追求起一种生活旨趣,也可能会共同使某种“传统”逐渐走向消失。

城市居民心理的倾向性及其形成,是与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的,例如以重工业为主,并且以产业工人为主要居民构成的城市居民中,应该是市井间多义气豪壮之士,崇尚力量、坚强与明快格调的事物。以“农转非”为主要人员构成的新兴城镇中,则可能会在居民着装、风俗教化、行为规范等方面带有淳朴的乡土气息等等。总之,城市间的居民心理差异不容忽视。据此,在城市建设与城雕规划中,做到有的放矢,形之有效的预期设计大有必要。

总之,一是要准确凝炼并体现出城市居民心理的普遍认同感。使广大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得以满足,同时使居民能够体会到规划建设的城市雕塑代表了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心灵情感。二是把握时代特征与当地居民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的结合度。使受众群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在前进、在变化、在变得日益开放与美丽。三是要做到与自己的城市文化遗产相呼应。这不仅是指有形的物质遗产,而是指深植于城市民众内心之中的文化心理方面的遗产。一座城市的居民能够获得自豪感、满意度,往往更重要的是由他生存之地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曾经有过的辉煌所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与心理积淀相呼应的。城市雕塑规划与建设,某种意义上即是这片土地对这群民众的赐予,也是这群人向这片土地的回报。

但是城市心理的积淀是分层次的。历史的城市心理早已被记载在文献中,以及各种类型的文物遗产的实物中,心理作用下的集体无意识仍然突出而明显。它或隐或显地在城市建设与城雕规划中发生作用,而我们的城雕规划也迫切地应当予以明确与体现。

令人不安的现象是,当前我国城市的城雕规划中,多以欧美版的景观现成品为参照,或根本就是聘请欧美人士进行设计。这或许即是一个多元化时代的基本特征,但也是一个各自失落文化心理与文化身份的时代的到来。

 

五、城市年令与知识结构的依据

 

人是会老的,城市也是会老的。

当今的中国既有着数以千百计的历史文化古城、名城,但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年轻的新城。新城的建立缘自于多种情况:因石油气田而建的城市,因地矿资源而建的城市,因军工及大型企业而建的城市,因大规模的移民而建的城市,因改革开放而建的城市等等,总之,城市是具有着类型化特征与年令特征的,它们决定着一座城市的知识结构的成分与组合性质。

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在中国只能够是做到了基本保证的状态。但在建设中能够体现城市的年令特征的则是依靠决策者、建设者自身所具备的眼光与活力的。类型加年令,基本能够“读”出一座城市知识结构的指数。它不仅体现出城市中人的年令关系,也反映着城市中人的文化素质。基本上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年轻的城市中,平均年令的年轻化率也是最高的。尤其在改革开放而建的新兴城市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外来人口密集的城市等地区,这一特征是显著的。年轻化的城市是由流动性大的年轻人所聚集而成的。他们以不同乡土文化的背景共同来面对一个共同成长机遇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与消长,自然为城市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与诉求。

年轻城市如此,“古城”居民则大异其趣。尤其诸多有着百年老校或数十所高等院校的“年老”城市中,三世或四世同堂的家族居多;城市居民中散落着数十年、数代人之间存在师徒关系、师生关系的群落。顽强的伦理文化以及具有传承关系的知识结构则是左右某座城市价值取向的相关因素。但是“老城”中的新人则是不断地涌现着的。他们也同样来自四面八方,或求学、或创业、或作数月、数年的短暂停留等等,在这种流动中带入的青春活力与新异观念的作用下,“老城市”中的冲突也会呈现为更为激烈的状态。同时也在资讯发达的当下呈现出多元并置的文化景观。相对于年轻城市来说,“老城”的知识结构则要复杂得多。比较来说,它们的知识分布泛围会更加宽泛,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许多行将泯灭与消失的“老知识”还会偶现于民间,也会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年轻的城市中,知识结构的着力点多在当今各类产业的顶端与前沿,尤其是在尽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沿海城市建立的各类高科产业中的年轻人群,则是一个单纯、新异的群体。

城市的年令与知识结构的状态,是城雕规划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城市雕塑艺术的特点即是与城市建筑结合、与城市环境融洽,与城市空间协调、与城市中观赏它的人能够产生交流,能够传递某种精神信息的艺术作品。它具有着各种方式的占有空间的形式,也具有着固定位置的不可移动性。或者说,这是展示给“那些”能够运动到它面前的人看的。

于是, 在什么样的年令段人群集中的区域规划什么样式与内容的雕塑,能否充分考虑到一座城市的总体的知识结构的状态特征,并且兼顾到一座城市不同区域人群中的知识结构特征,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所区别的雕塑规划,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一种对规划决策者智慧与眼光的挑战。

综上所述,城雕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多方面文化知识与未来发展战略的新兴学科。它不像城市规划那样有可资借鉴的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的范例可以参照。尽管在欧洲的历史文明中,城雕几乎是伴随着欧洲文明与城建历史共同发育着的。但在中国,人们引进它、接受它、运用它还只是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但对于城雕规划来说,仍然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在当今中国如此炽烈的兴建城雕的热潮中,雕塑规划学应该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刻。尤其是在有着丰厚雕塑遗产,却没有恒久的城雕传统的中国;在有着五千年文明记载的文化积淀、却缺乏实证性科学传统的中国,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用统计学的方法,用社会分析学的方法,认真负责地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进行长远的雕塑规划,应该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2008.05.03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